1
义工商人燃起“公益创业”之梦
袁子弹的真名叫袁知安。与大部分来深圳寻找未来的务工人员一样做过建筑工人,1997年就来到深圳的袁子弹做过杂工,做过搬运工,做过仓库管理员,也做过报社的报纸发行员。从那时候开始,他就一直热心于公益,经常和义工及社会人士一起组织公益活动。
经过几年的积累和不懈的努力,2005年,袁子弹开始创业,与朋友一起成立了一家网络公司。凭借着做公益积累下来的良好口碑,公司第二年就做到了利润150余万元。
“最初做公益的时候完全没想到要从爱心里获得回报,没想到自己出来创业后,居然有很多做公益认识的朋友帮我介绍业务,让公司做得风生水起。于是,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思考,能不能将公益和商业结合,利用商业为公益造血输血。”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袁子弹的“公益创业”之梦开始初见雏形。同时,他还加入了宝安义工联,成为宝安义工联网络组组长,搭建了具有资讯传播功能的宝安义工联门户平台。
2007年,素有“打工皇后”之称的安子依托“深圳读书月”创立“青工大课堂”,组织讲师到工业区为青工演讲,以活生生的榜样向青工传递正能量。在听了安子的讲座后,袁子弹大有“他乡遇故知”之感,他主动向安子介绍了自己,并成为“青工大课堂”的总负责人。与此同时,他退出了一手创办的网络公司,成为一名职业公益人。
经过几年的推进,“青工大课堂”成为“深圳读书月”的品牌项目。2012年2月,共青团深圳市委成立了深圳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趁着这个契机,在团市委的助力下,袁子弹注册成立了“深圳市时代青工文化服务中心”,这是深圳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首个“破壳而出”的草根组织,并开创了“深圳青工(义工)文化大讲堂”、“青春有约”等文化活动品牌。
虽然时代青工文化服务中心举办了多场活动,但是袁子弹感觉到,单靠这种完全的社会组织和公益行为,公益组织仍旧无法实现自我造血:“我们的老师去企业讲课,基本上都是免费的,很多时候要靠老师的爱心。”袁子弹说,那几年里,时代青工服务中心的房租、水电甚至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是由他个人支付,为了这份热爱的事业,他已经自掏腰包30多万元,即便有之前开网络公司的积累和退出公司后每个月近万元的股份分红,他也感到吃力,难以承担:“这样的公益说到底还是依靠外来资源扶持的,难以更远更好地走下去。”